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数据赋能专利生命周期科学管理
来源:IPRdaily 日期:2021/12/21 浏览量:876

IPRdaily导读随着企业专利数量的持续累积,案件生命周期的传统人工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界对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要求,而利用数据、以数据技术来辅助决策的案件生命周期科学管理方式则为企业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专利生命周期科学管理的概念、实行条件的提出、运用场景的举例为行业理论的发展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基础和出发。


摘要

专利自申请日起至权利消灭日止,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各种角色参与其中,形成了丰富的技术、法律、市场的数据与信息,通过专利生命周期科学管理机制,优化主要依赖人力、人工作业的既有专利案件决策模式,在先进的数据技术条件下通过更多地运用各种数据、信息及数据处理技术来实现管理的智能化,摆脱人力作业的低效与决策盲目性,达到科学管理的效益。



关键词:专利生命周期 数据 科学管理 

01.

研究背景


在美国对中国在各领域全面封堵、新冠疫情在国外持续蔓延导致中国以外的世界经济接近停摆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相对竞争力上升,而随着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根据历史经验来看,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作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在企业面临激烈竞争时必然会派上用场,例如2003年思科诉华为案[1],2019年以来美国动用国家机器对华为及其它中国企业的疯狂打压均是明例。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日益深入各行业的今天,信息(数据)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化过程,信息技术的超常规速度发展,促成了信息(数据)量和处理能力的爆炸性增长,大数据成为夺目的现象级特征[2]。专利行业同样受益于经济、技术、社会的发展现状,根据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IP5)统计数据,仅2020年IP5就受理了280万件发明专利申请,2020年共授权130万件发明专利。


随着国内外知识产权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学、研界百花齐放,提出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的各种理论或做法。喻登科[3]等在生态视角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提到了建立生态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重点应体现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的分布性、智能性和主动性,智能化的平台,一方面能根据信息检索历史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提取服务,另一方面能自动实现知识产权信息的更新、筛选、整理、整合与报告性描述,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搜索与方案制定提供信息支持;主动性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一方面实现企业拥有专利被他人侵权的主动示警,另一方面结合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实际情况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专利信息,将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过程结合起来,在技术创新阶段就融入知识产权保护理念。黄涛[4]等提出高价值专利的诞生需要企业专利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企业流程人员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通力配合,各环节的流程设置、质量控制、沟通机制等都需要进行规范和严格的管理,从企业高价值专利生命周期的内部、外部管理出发对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了梳理与介绍。Thomas F. Quinn, Jr.[5]提出了一种专利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将将知识产权生命周期中的任务分解且识别为管理任务或技术任务,系统向用户提供用于管理任务的管理代理人或用于技术任务的技术代理人的使用选择,较便宜的管理代理人可以用于非技术工作,而不会针对所有任务采用昂贵的技术代理人以管控代理成本。周延鹏[6]等论述了知识产权基础建设是各界经营知识产权的神经中枢,须用正确观念、专业方法与系统平台再造知识产权运营流程,指出了产业化专利分析系统、专利风险预警系统、技术资产运营系统等关键系统。


综合以上,知识产权产、学、研各界的论述在周延鹏先生以外多是片面而非完整的对专利生命周期管理的论述,或者虽涉及生命周期管理的论述但缺乏数据思维,多是依赖经验管理,无法适应当代大数据、国际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未见专利生命周期科学管理概念的提出。 

02.

专利生命周期科学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各市场主体在专利生命周期中、在海量数据的背景下如何理性、有利的作为,尽可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专利管理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首先,我们来定义什么是专利生命周期,什么是专利生命周期管理,什么是专利生命周期科学管理。


任何事物均有生有灭,专利本身作为一种法定权益,从时间上看有法定期限规制,过程中有人为参与,专利自申请日起至权利消灭日止,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各种角色参与其中,形成了丰富的技术、法律、市场的数据与信息,同时折射出主动或被动的各参与主体理性或者非理性的决策或判断。


专利生命周期即指专利自申请日起至专利(申请)权消灭日止的期间。专利生命周期管理指权利主体在专利生命周期内,为达成其商业目的,自己或通过代理人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有关行为的集合。专利生命周期管理可以针对个案、家族案、专利包乃至权利主体的所有专利进行。


专利生命周期科学管理,指的是优化主要依赖人力、人工作业的既有专利案件决策模式,在先进的数据技术条件下通过更多地运用各种数据、信息及数据处理技术来实现管理的智能化,摆脱人力作业的低效与决策盲目性,达到科学管理的效益。


为什么要提出专利生命周期科学管理的概念?科学管理有其必要性与意义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放在现实的背景下来探讨。以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7](下称《调查》)调查数据为依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解读:


(一)从专利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来看


参见表1,《调查》显示,在4,116家拥有100件以上专利量的企业中选择“是,在本行业中,单件产品中所需的专利数量极多,缺乏足够数量专利基本上无法在本行业生存”的比例为25.3%,显著高于其他企业,选择“是,在本行业中,单件产品所需的专利数量并不算多,但是专利对于产品的市场份额维持极为重要”的比例为62.2%。这表明在100件以上专利量的企业中,专利及专利拥有数量作为竞争手段为企业所重视和依赖。

 

表1 不同专利拥有量企业对其行业是否依靠专利取得或维持竞争有优势的看法(单位%)

图片


注:该题有效数据量为:1至2件、3至9件、10至29件、30至99件、100件以上分别为2,193、2,331、1,554、381、4,116,总计为10,575。本表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未作配平处理。


(二)从专利投入与产出来看


专利的成本,大体包括研发成本、申请费用、维持费用与相关管理费用[8],其中从研发成本来看,《调查》数据表明,企业发明专利平均研发成本在10万元以上的占51.7%;研发成本在50万元以上的占比25%。在企业专利管理经费支出类型中,主要花费在“专利申请产生的费用(含代理费)”、“专利日常维持产生的费用”,占比是83.2%和68.1%,而“专利管理产生的人员费用”和“专利管理产生的设备费用”占比则为36.4%和22.6%。


专利是一项会持续产生维护成本的资产,投入产出比是知识产权工作能否在企业持续开展的考量因素,《调查》显示(参见表2),2019年我国国内有效专利实施率为55.4%,企业的专利实施率为63.7%;对企业而言有多达36.3%的专利并没有得到实施,也就是没有带来任何直接收入。另外,从不同专利拥有量专利权人有效专利实施率的维度看,以发明专利为例,拥有30-99件的发明专利的专利实施率最高为69.1%,而100件以上的发明专利实施率最低,仅为23.3%,这些专利并不能带来任何直接的收益,仅能以:进行技术储备、塑造形象、对竞争对手形成抑制或封锁等无法衡量的间接利益来解释,再结合上述研发成本来看,企业投入巨额的成本费用却不能带来直接收入,这极大困扰了企业家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


表2 不同专利拥有量专利权人有效专利实施率(单位:%)

图片


注:该题有效数据量为:1至2件、3至9件、10至29件、30至99件、100件以上分别为3,026、2,524、1,599、389、5,215,总计为12,753。本表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未作配平处理。

 

制约专利权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参见表3),拥有100件以上专利的专利权人,选择“信息不对称造成专利权许可转让困难”、“缺乏权威可信的专利交易平台”这两种因素的比例分别为56.7%、49.8%。这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专利权人有实施专利的强烈意愿,但市场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够。而在专利量越多的情况下,理论上也越难找到匹配的市场信息。

 

表3 不同专利拥有量专利权人认为制约专利权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单位%)

图片


注:该题有效数据量为:1至2件、3至9件、10至29件、30至99件、100件以上分别为3,039、2,530、1,604、390、5,218,总计为12,781。本题为多选题,百分比相加之和大于100%。本表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未作配平处理。


(三)从专利授权周期与维持年限来看


《调查》显示,2019年有62.2%的企业专利权人认为专利审查周期长,赶不上技术发展速度,较2018年增加6.5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持相同看法的则达到69.1%。说明我国企业对提升专利审查效率的需求持续旺盛。


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由2015年的5.8年缓慢提高到2018年的6.3年。而2018年,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9.7年,较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高出3.4年。


(四)从专利管理来看


《调查》显示,在10,576企业样本中,设有专门管理知识产权事务机构的占34.7%;企业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与兼职管理人员在2人以下的比例均超过7成,分别为73.5%和79.4%;在企业专利管理经费支出类型中,主要花费在“专利申请产生的费用(含代理费)”、“专利日常维持产生的费用”,占比是83.2%和68.1%,而“专利管理产生的人员费用”和“专利管理产生的设备费用”占比则为36.4%和22.6%。


《调查》显示,3,514家企业样本中,在回答“有关专利许可备案制度运用的障碍”问题中,有43.4%的企业选择了“不知道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这一选项;此结果着实令人惊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相关人员在专利管理上的知识缺乏。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普遍具有正面的认识,也已经布署了一定数量的专利;企业在投入巨额研发及管理成本定的情况下,专利的实施率并不理想,企业对提升实施率有明确的期望和需求,但缺乏相关信息、渠道,同时企业认为专利审查周期长,赶不上技术更新速度。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大幅落后国外企业,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企业对专利管理人员及设备的费用投入明显不足,而某种程度上企业相关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似乎也有不足。


要破解上述专利实施率不足、授权周期长、管理人员不足及专业素养不高的难题,同时控制专利的有效投入和产出,借助数据及智能工具来进行专利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成为值得探讨的选择。 

03.

数据赋能专利生命周期科学管理


专利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核心在于利用数据技术和数据工具来辅助管理决策,提高决策效率,保障决策效益。如何开展专利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我们从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明确管理目标、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2)所需组织与人员条件(3)所需工具、系统条件(4)用户的意识与意愿。


3.1管理目标、原则和方法


市场主体申请专利的目的在于其能带来经营上的价值,且最好是能尽量低成本的取得最大价值,这是遵从企业家思维的;而专利价值的兑现在于未来,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未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投入成本的控制也是企业的当然需求。因此,取得专利权,控制成本投入成为专利生命周期管理的首先的两个管理目标。而取得专利权的过程与企业经营需要密切相关,在代理机构代理师或者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在提出申请前的现有技术检索阶段,及知识产权主管机关审查过程中引用的相关技术文献可能会影响企业自由运营时,管控风险进而清除障碍成了第三个管理目标;为了实现专利的市场价值,提高实施率,前提是发现或寻找潜在的交易对象,这是第四个管理目标。


实现上述管理目标时,随着市场主体自身专利数量的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及全球主要市场国家专利的快速增长及全球化条件下的激烈市场竞争,依靠人力或借助传统案件管理系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有效管理企业知识产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依靠数据技术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实现科学管理,因此全面数据化、流程自动化、决策智能化是为构建科学管理案件的原则。


在上述管理目标、管理原则的基础上,需布建相关专利数据库,持续完善专利相关产品、技术数据搜集和标准化,设计相关工作流程,及依靠数据技术产生相关决策。


3.2组织设置与人员要求


代理机构或企业知识产权部门,若自建专利生命周期科学管理机制,则在既有的组织上应包括软件开发团队、数据团队,人员素质上特别指出的是需要精通主要国家或地区专利实务的代理人、律师及流程人员,及软件和数据工程师。


3.3工具或系统条件


我们需要以下工具或系统来实现科学管理,(1)案件管理系统,提供各国案件进程的各种数据,如期限、费用、状态、相关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等(2)全球专利数据库及检索系统,提供专利大数据(3)科学管理引擎,提供智能决策,科学管理引擎包括加/延速审查引擎、避险引擎、专利维持引擎、及维权引擎等。科学管理引擎整合各种数据与信息,并根据规则生产各种决策建议供决策者参考使用。科学管理引擎依据管理需要,可以从专利申请确权、维持、避险、维权等维度建立。科学管理引擎处于核心地位,其它系统或工具与其实现底层连接,提供数据的支持。


3.4用户的意识与意愿


企业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及信息化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实施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及配套的系统、工具、设备有持续坚定投资的意愿。当然,自研科学管理的系统工具对大多数企业或代理机构是不现实,也不是必要的,作为变通方案也可以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