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媒体报道
聚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看见知识产权的价值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日期:2021/11/15 浏览量:263

 “今天,他们是最强‘90后’和‘80后’!”

  当91岁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院士顾诵芬和86岁的清华大学院士王大中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证书时,人民大会堂掌声雷动。当天,两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迅速在全网刷屏,被众多网友“追星”。(相关报道详见本报第3版)

  “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广泛激发社会创造潜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11月3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快车道。总理再次强调知识产权对于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创新:实现“0到1”的突破

  “基础研究的根扎得越深,科技创新之树就越枝繁叶茂。”李克强总理的发言强调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科学家都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十年磨一剑”的佼佼者,且都因创新与知识产权结缘。

  “先进技术买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创新。”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顾诵芬深知自主研发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顾诵芬先后负责歼8和歼8Ⅱ飞机的研制工作。该型号战斗机成为我国航空领域的一代传奇,捍卫中国领空长达半个世纪,顾诵芬也由此被誉为“歼8之父”。记者以“顾诵芬”为发明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的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检索发现,共有10件授权专利,技术内容涉及地效飞行器等。

  王大中被媒体誉为“200号”走出的核能专家。1958年,王大中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恰逢清华大学开始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工程编号为“200号”。历经6年,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清华大学屏蔽试验反应堆建成。此后,王大中逐渐成长为拥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团队领头人。记者以“王大中”为发明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的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检索发现,共有36件授权专利,技术内容均与核能供热有关。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而科技创新的背后,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有力支撑。”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副教授朱冬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只有这样,我国才能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运用:3年获益71.09亿元

  一款专利产品,3年销售1.9亿片,直接经济效益达71.09亿元。看到这组数字,很多人不禁要问:是什么产品如此畅销,并获得这么高的经济效益?这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其转化获得效益的实践成为知识产权运用的典范。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在视频编解码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该领域技术标准方面缺失国际话语权。尤其是2002年,面对国外企业收取专利许可费时的“坐地起价”,我国DVD行业受到全面冲击,从此一蹶不振。当年底,我国成立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化工作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文任组长,开始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经过近20年的创新,高文带领的研发团队打破了国外对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垄断,围绕其自主研发技术开展专利布局,填补了我国在音视频编解码领域没有核心专利的空白。同时,我国主导制定的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标准GBT33475.2-2016被采纳为国际标准,让我国在该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在加紧创新的同时,编解码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也在同步进行。数据显示,高文研发团队研发的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已经应用于多家企业的产品中,近三年中,应用该技术的芯片销售量达到1.9亿片,直接经济效益达71.09亿元,拉动产业规模近千亿元。高文带领的研发团队正是以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换来打破国际垄断的局面,并实现了“专利换回真金白银”的梦想。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一枚枚金灿灿的奖章、一本本沉甸甸的证书,不仅铭刻着创新者的功勋,也闪耀着创新者的荣光。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最闪亮的“星”。(本报记者 冯飞)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