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经营主体不仅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和魂,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关键在于培育壮大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撬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潜能。
制定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建议国家制定“一站式”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将原有各项服务整合,让政策“易得、易解、易用”。杨成长委员说,为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各级政府推出了众多扶持政策,但一些中小微企业还不知道。有的企业虽然知道,却因实际申请操作程序复杂、流程过长望而却步。希望建立“一站式”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平台,让企业便捷地完成相关审批流程。
全国政协委员、包头市塞北机械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在《关于后疫情时代有效助力中小微企业复苏和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继续出台更多更精准的财税、金融等惠企政策,延续纾困解难效果明显的阶段性惠企政策。出台相关措施,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流问题。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为中小微企业复苏发展提供底气。
助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建议,大力培育SaaS(软件即服务)市场,助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刘尚希委员说,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滞后,不是政府不重视,而是因为基于云计算的SaaS市场未得到充分发展。建议将SaaS服务定位为新型产业,引导企业积极“上云”,提升SaaS应用渗透率;鼓励各类头部企业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助力SaaS市场生态加快形成。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建议,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实体企业向新型实体企业跃升发展。在工业领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供应链金融、服务型制造等融通发展模式。在“三农”领域,推动农业种植养殖、市场销售、物流服务等各环节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产品品牌化、数字化、产业化水平。鼓励新型实体企业开放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针对不同行业场景和企业类型设计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提供开发应用性强、见效快的数字化“工具箱”,提升传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水平。
优化央企向中小微企业付款方式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施行为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确保《条例》落地实施,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红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焊接组组长周晓龙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央企要发挥好“链长”作用。在中小微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央企要从市场角度积极优化产业生态、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当好“链长”,带动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二是央企要加强合规管理。如清理霸王条款,提高首付款比例,取消不合理付款条件、时限等,杜绝央企因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而产生的恶意拖欠账款、挤占中小微企业融资额度等现象。三是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法治环境,确保广大中小微企业能实实在在享受帮扶政策红利,真正实现央企与中小微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关注小微企业破产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贾宇提出,对小微企业而言,破产费用可能高于企业的可变现资产,导致大量小微企业不愿进入破产程序;即使进入破产程序,大部分小微企业只能清算了之。贾宇代表建议建立简易破产程序,降低小微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的门槛;探索适合小微企业的重整保护模式,完善小微企业救治制度,使没有生命力的小微企业快速清算、规范退出,帮助有潜力的小微企业重生,提振经营主体创业创新的信心。
讲好中小微企业成长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新基石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颖认为,经济要发展繁荣,必须提振中小微企业信心。提振信心除助企纾困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激发中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刘颖委员通过走访调研多地企业,收集了大量中小微企业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建议在全国开展“讲述中小微企业逆势成长故事”活动,让更多中小微企业找到榜样的力量,提振发展信心。(中国市场监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