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媒体报道
国务院新闻办就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
来源:中国政府网 日期:2023/01/18 浏览量:24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1月17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进行年度经济数据例行发布,我们邀请到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先生。

下面,首先请康义先生作介绍。

国家统计局局长 康义:

谢谢主持人。媒体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与大家交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首先,我介绍一下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然后再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

图为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徐想 摄)

一、全年粮食增产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长0.5%。其中,夏粮产量14740万吨,增长1.0%;早稻产量2812万吨,增长0.4%;秋粮产量51100万吨,增长0.4%。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0849万吨,下降2.0%;小麦产量13772万吨,增长0.6%;玉米产量27720万吨,增长1.7%;大豆产量2028万吨,增长23.7%。油料产量3653万吨,增长1.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5541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18万吨,增长3.0%;羊肉产量525万吨,增长2.0%;禽肉产量2443万吨,增长2.6%。牛奶产量3932万吨,增长6.8%;禽蛋产量3456万吨,增长1.4%。年末生猪存栏45256万头,增长0.7%;全年生猪出栏69995万头,增长4.3%。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3%,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5.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8、2.0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3%;股份制企业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增长2.9%。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97.5%、16.3%、15.0%。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0.06%。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180亿元,同比下降3.6%。

三、服务业保持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5.6%。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3%、8.3%、8.1%。

四、市场销售规模基本稳定,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和网上零售增长较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0448亿元,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85亿元,与上年持平。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95792亿元,增长0.5%;餐饮收入43941亿元,下降6.3%。基本生活消费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7%、5.3%。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收窄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4%。

五、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民间投资增长0.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12.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6%、27.2%;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4%、19.8%。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9%,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7.3%、5.4%。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49%。

六、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8630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1.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3.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2.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2.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1%。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7713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出口21607亿元,下降0.5%;进口16106亿元,增长2.2%。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4%,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2%,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2%,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6.8%,粮食价格上涨2.8%,鲜菜价格上涨2.8%,鲜果价格上涨12.9%。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9%。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环比持平。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1%;12月份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6.1%;12月份同比上涨0.3%,环比下降0.4%。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回落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9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加311万人,增长1.1%。其中,本地农民工12372万人,增长2.4%;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增长0.1%。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615元,比上年增长4.1%。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13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间偏下收入组19303元,中间收入组30598元,中间偏上收入组47397元,高收入组90116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

十、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寿小丽:

谢谢康义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受到国际形势、国内疫情、高温干旱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如何评价2022年中国经济运行的表现?2022年GDP超过了120万亿元,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谢谢。

康义:

谢谢你的提问。盘点过去的一年,确实非常重要。2022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大,国内经济受到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持续演化,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来看,表现如下。

一是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又跃上新的台阶。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水平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意味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我国发展基础更牢、发展质量更优、发展动力更为充沛,意味着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且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然,也意味着我们还要更加努力地接续奋斗,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目前只有1.27万美元,要达到这个中期目标,还要增长翻一番多,120万亿还只是我们前进当中的一个小台阶。

二是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经济增长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二季度前期,受一些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下滑,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力促经济顶住压力企稳回升。刚才给大家通报了去年我国GDP增长3%,这个3%相比较国际主要经济体,也是一个比较快的速度。现在德国已经公布了全年经济增速预估数,为1.9%;据IMF预测,美国、日本2022年GDP增长都不会超过2%。在这么多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我国GDP3%的增速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另外,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的预期目标。12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5%,比上月下降了0.2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温和上涨,CPI全年上涨2%。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价格形势保持平稳,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形成了鲜明对比。国际收支持续改善,全年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35.4%,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277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三是产业发展基础夯实。农业增产丰收,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工业“压舱石”作用也得到了有效发挥,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截至2022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4.2万公里,在全世界遥遥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已经广泛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

四是内需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尽管遭受疫情反复冲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了12万亿元。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比上年增长5.1%,增速比2021年加快0.2个百分点,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为市场主体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2022年末,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到了1.69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4亿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动能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7.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六是高水平的开放扎实推进。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贸易增长动能趋缓的背景下,我们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稳生产稳订单拓市场,外贸外资较快增长。货物贸易总额再创新高。2022年货物贸易总额突破了40万亿,达到了42.1万亿,比上年增长7.7%。服务贸易较快增长。1—11月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吸引外资逆势增长。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我国继续成为全球投资兴业的热土,1—11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56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也创了历史新高。

七是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强化民生投入,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政府对居民收入保障加强,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5.5%,快于全部居民收入增速。民生领域投资增加,2022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6.1%,比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复杂局面下,面对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能够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殊为不易、成之惟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砥砺前行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劲和旺盛的活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仍然在复杂演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在趋缓,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也还比较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群众在就业方面困难还不少,推动经济整体好转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谢谢。

日本共同社记者:

对2023年经济目标、经济前景的展望是怎样的?中国结束了清零政策,开放了经济,开始复工复产,这方面的效果如何?

康义:

谢谢你的提问。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陷入滞胀风险上升,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资源要素条件也可以支撑。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2023年中国经济目标是会整体好转的。我们分析2023年的情况,有这样一些优势条件:

第一,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中国是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产业配套最好的国家之一,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强,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面对国际供给体系波动,我们强化了粮食、能源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明显。我国有14多亿人口,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持续推进,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推动经济复苏好转的强大引擎。

第三,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推动新产业快速成长,这些都将为经济运行注入新动能。

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第五,宏观调控经验丰富。特别是当前物价总体处在稳定的、可控的状态,为我们多方面储备使用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留有比较好的空间。

2023年中国经济一定会整体好转。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状态,我相信记者朋友们都感受到了。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例如国内航班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八成以上,都将给2023年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谢谢。

路透社记者:

数字显示,去年全社会零售总额下降了0.2%,12月当月下降1.8%。想问一下,今年会有哪些有效措施来提振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另外,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怎么样的?谢谢。

康义:

谢谢。大家对消费都比较关注,国内消费市场扩内需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去年,整个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对整个消费市场形成的冲击较大。另外,居民消费意愿也在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问题比较突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2%,消费市场受疫情短期扰动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出台了一些促消费政策,基本稳住了国内消费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比如,整个市场销售12月份边际就已经在改善,12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8%,11月份我们公布的数据是下降5.9%,收窄了4.1个百分点。一些新型消费发展比较快,网上零售占比稳步提升。刚才我们通报了数据,2022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是27.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需求也在持续释放。这是我们过去一年消费的特点。

2023年,对中国的消费市场,我们充满信心。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拓展,消费市场有望逐步恢复。有几个有利的条件:

一是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巨大。14多亿人口,本身就有一个巨大的消费需求。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总体趋势没有改变。二是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正在逐步恢复。随着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消费场景限制将大幅减少,为服务消费、线下消费的恢复创造了条件。三是新消费热点在不断涌现。“互联网+”“数字+”这些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文化消费比较活跃。四是就业稳、收入增有利于拉动消费。刚才在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时也讲到,2023年中国经济肯定会整体好转。经济好转,就业会相应改善,居民收入也会相应提高,这将有效带动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扩消费、扩内需的中长期规划的方案,对扩大国内市场、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收入分配、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便利化消费场景,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作了一系列安排。这些促消费政策的实施,将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市场和消费规模都将稳步恢复和提升。

关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去年拉动经济增长分别是:最终消费支出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最终消费支出32.8%,资本形成50.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7.1%。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请问如何看待2022年我国就业目标的完成情况?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如何更好推动稳就业目标的实现?谢谢。

康义:

就业问题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2022年,受疫情反复冲击影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重点群体就业难度也在加大,尤其是青年失业率有所上升,稳就业面临的挑战比较大。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稳定就业,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的效果,突出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力稳定就业大局,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失业的底线。具体有几个特点:

一是就业的基本盘总体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人的年初预期目标。受疫情散发多发的影响,个别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出现了阶段性上升,高的时候调查失业率达到过6.1%。但从全年来看,总体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尤其是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显效,近期就业形势有所改善。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11月份下降了0.2个百分点。

二是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一系列援企稳岗的就业帮扶政策落实落地,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2月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1.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下降。16—24岁失业率下降得更多一些。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全年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9562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11万人,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的规模。截至11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200多万人,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也得到了比较好的保障。

总的来看,2022年我国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年有所上升,主要还是受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从下阶段看,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过1150多万人,就业总量的压力仍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仍然突出,但是随着经济的好转,就业需求的扩大,岗位会相应增加,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一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逐步落实,生产生活秩序逐步回归常态,企业生产经营也将逐步改善,将带动用工需求逐步恢复扩大。二是交通物流、居民出行增加,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服务业就业容量大,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恢复改善,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三是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措施,加大对重点群体,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帮扶,也将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四是新动能的快速发展也将持续创造更多新的工作岗位,将成为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推力。谢谢。

瑞士德语广播电台记者:

我的问题还是与消费相关的,中国是否会采取额外的举措来进一步促进消费,扭转现在在消费方面的形势?谢谢。

康义:

大家都非常关心消费的问题,这个问题前面我已经做了一些回答,我想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付凌晖先生作深入的回答。

图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徐想 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 付凌晖:

消费问题大家一直非常关心,刚才您提到消费政策,去年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各部门各地区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从今年的情况看,国家已经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的中长期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还会在扩大消费稳定国内需求、带动经济恢复上发挥更多的作用。总的来看,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到新的阶段,消费环境、消费秩序改善和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增强,相信今年的消费恢复会有较好的势头,将会带动整体经济的运行好转。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

您如何评价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国家持续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稳投资政策措施,但投资增速依然在持续回落。请问原因有哪些?下阶段的投资形势将如何?谢谢。

康义:

谢谢。固定资产投资是2022年稳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刚才回答记者朋友提问时我也讲了,资本形成贡献率占50.1%。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总体平稳,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创新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比较好的关键作用。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达到57.2万亿元。从结构来看,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2022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增速快于全国投资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4%,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达到40.6%,超过了四成。基础设施投资连续加快,整个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其中水利管理业13.6%、公共设施管理业10.1%、信息传输9.3%。高技术产业投资也在快速增长,比上年增长18.9%,增速快于全国投资13.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2.2%,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1%。另外,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0.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6.1%。

总体来说是稳定的,也有一些新特点。固定资产投资,短期来看体现在需求端,但中长期看是供给,它是一个供需协同发力的结合点。今年,我们预计固定资产投资还会有望继续增长,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投资潜力巨大。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人均GDP不到美国的1/5、日本的1/3。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所以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二,补短板、强弱项,投资空间非常广。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一些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补齐发展短板也意味着广阔的投资空间。城市也有很多不平衡的地方,也有很多短板需要补上。

第三,创新发展投资动力比较充足。近年来,以电子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都保持良好增势,今后在这些方面仍然还有很大的潜力。

第四,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进一步增强。我国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技术设施改造升级,5G、特高压、城际高速公路、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将很好地带动有效投资。从先行指标看,2022年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增长20.2%,增速连续4个月超过20%。12月份,新入库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到3.8万个,比11月份增长7.5%。从这些指标看,支撑2023年的投资还是有比较好的基础的。

总的来讲,我国投资发展有潜力、有空间、有动力,投资有望保持继续增长。谢谢。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

可否介绍一下12月份中国死亡人口及其与2021年12月份相比的情况。谢谢。

康义:

谢谢你的提问。人口问题大家比较关注,对于这位记者朋友提到的问题,我从人口统计方面先做一点介绍。我们国家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在尾数逢“0”的年份实施,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是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非普查年份,人口统计使用抽样调查方法,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标准时点是每年11月1日零点,以此来推算全年的总人口、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据。谢谢。

CNBC记者:

在过去一年我们看到房地产和出口有下降,在数字里面有没有关注到今年有没有什么新的动能能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弥补这些下降的因素?谢谢。

康义:

谢谢。你关心的是房地产的问题和出口的问题。我先简要把2022年房地产的情况介绍一下。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我们通过相关测算,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3%、14%左右。2022年,房地产行业增加值下降5.1%,很多指标都与此相关联,固定资产投资5.1%的增速不是太高,最主要是受房地产业拖累,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下拉固定资产投资2.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9%,民间投资的下拉因素主要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投资里面,民营大概要占80%左右,所以它下降10%,对民间投资下拉的作用非常明显。民间投资中的制造业投资是两位数的增长,主要是民间投资中房地产占比比较高,对整个民间投资下拉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房地产市场也可能会有一些波动,我觉得都很正常。

从最新的情况看,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构建新的房地产体系的相关政策,大家也都看到了。12月份,房地产的各项指标降幅都在收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比如房地产投资降幅,12月当月比11月收窄了7.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到位资金、房屋新开工面积等指标降幅也有不同程度的收窄。所以我们初步判断2023年房地产对整个经济的拖累不会比2022年大,房地产还是一个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具有一些有利条件。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持续发展阶段,尽管去年城镇化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达到65.22%,但是城镇化率还是不高,发达国家基本在80%左右。我们去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巨大,这些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供给需求两方面都在进行政策调整,目的是让房地产回归本位,坚持“房住不炒”,减少其金融属性。另外,我们多渠道保障、多渠道供给、主体多元化,一个新的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就会建立起来。

我们还有一些需求端的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未来这些都会对房地产形成有效支撑。改善性住房需求也是非常巨大的,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房地产产业都是一个支柱性产业,对整个经济具有很大影响力。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2023年我国将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请问,目前工作进展如何?与第四次经济普查相比,五经普有何改进之处?谢谢。

康义:

非常感谢你提这个问题,给我们一个机会宣传五经普工作。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有关进展情况。去年11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标志着全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启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可以说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第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国家统计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作为重大统计工作任务,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扎实推进。

一是科学设计普查总体思路,统筹设计投入产出调查。国家统计局将统筹开展经济普查和投入产出调查作为重大统计工作任务,纳入《“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中。2021年下半年,已经在山西等六个地区组织开展了专项试点,论证统筹开展两项调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聚焦服务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扣统计现代化改革任务,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深入研讨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总体思路。

二是组织完成了普查专项试点,扎实推进普查方案研制。2022年6—9月,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4个省(市、区)开展专项试点工作,聚焦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对普查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进行检验。在专项试点的成果基础上,形成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方案(初稿)》,目前正在广泛征求统计系统和相关部门的意见。

三是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推动普查工作部署的实施。经济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密切协作配合。现在各地区已经研究落实部署实施本地区的普查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五经普和四经普相比有哪些变化。一是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普查和调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以及夯实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不仅方便统筹调查任务,整合调查内容,优化调查项目,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还有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收集基层数据,提高统计调查数据的协调性,相关数据进行更好地验证,实现经济总量和结构数据的更好衔接。

二是进一步创新普查调查的手段和方式。本次普查将广泛应用部门行政记录,推动电子证照信息等在普查中的应用。采取网上填报与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相结合的一些新方式来开展普查,也将支持普查对象通过网络自主报送普查数据。

三是适时将普查工作情况纳入统计督察内容。严守普查数据质量生命线,严格执行普查方案,规范普查工作流程,强化事前事中事后数据质量检查核查,切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将这次普查情况纳入到统计督察内容。

2023年,国家统计局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普查机构组建、综合试点、单位清查、普查登记准备等各项工作,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圆满完成今年的普查任务。经济普查是对国民经济的一次“全面体检”。在这里我也呼吁,希望得到每一个普查对象的支持、理解、参与和配合,也希望广大媒体朋友积极宣传普查、支持普查、监督普查。谢谢。

寿小丽:

时间关系,最后两个问题。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邀请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彭博新闻社记者: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失业率的。在过去六七年,每到12月中国的失业率一般都会上升,但是我们看到今年12月份失业率数据是有所下降的。对这一变化,您是否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解释?考虑到今年12月由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活动总体来说比较受限,但是失业率出现了下降。第二个问题和之前金融时报记者提的问题相关,是关于死亡率的。这个问题上大家都比较关注,中方是否考虑之后每月公布死亡数据、死亡人数?谢谢。

康义:

谢谢你的提问。就业失业问题大家都非常关注,你也非常用心,分析了中国连续多年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今年12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了0.2%,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参与率下降。12月份,劳动参与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因为农民工返乡,有的感染后在家里调养、休养,对劳动的参与意愿较低,这是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问题。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对相关情况召开了发布会。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对疫情的数据,包括感染等各方面的数据都是第一时间向全球、全民、相关机构进行分享。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后,按照传染病“乙类乙管”,会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相关的规定对外发布相关数据。

谢谢。

天目新闻记者:

刚才您提到了,在全球通胀高企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现在的物价数据还是比较平稳温和。原因是什么呢?您对2023年物价走势的预判是怎么样的?谢谢。

康义:

物价稳定运行,不仅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也有利于保障民生。我国去年物价保持总体平稳,全年CPI上涨2%,低于3%的预期目标,原因是比较多的。

第一,中国没有货币超发,物价还是反映了供求关系。我们和国际作比较,美国连续加息来遏制通胀,12月份CPI为6.5%。欧元区10月、11月CPI均在10%以上,日本CPI也在上涨。疫情防控这三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大水漫灌。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保供稳价工作效果显现。地缘政治冲突,能源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我们首先保障了能源供应,比如煤炭,2022年总产量达到45亿吨,煤炭稳定供应保证了电力供应。另外是粮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十九连丰”。粮价上涨会带动很多商品价格跟着上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14亿多人口,如果粮食不够到国际市场采购,会更加推高国际粮食价格。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工业品和服务业供给充足。刚才讲了,它反映供求关系,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商品和服务供给充足,这有助于消费价格的稳定。

2023年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我们对未来一年的CPI走势保持平稳还是有信心的。

谢谢。

寿小丽:

今天是康局长首次出席国新办发布会。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