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配套日臻完善,出口遍及全球,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攀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产品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如何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对此,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
记者: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有哪些?
李晓华:我国制造业部分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国制造业体系与发达国家整体差距的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技术水平的差距。虽然一些先进技术、零部件等可以进行全球采购,但是总体上一些企业在核心技术的先进性、产品架构开发能力等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使我国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二是生产设备和工艺的差距。产品制造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我国制造企业在生产设备的先进性、生产线工艺参数的优化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普遍存在,从而造成最终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方面的差距。例如,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快速增长,但工业机器人密度与韩国、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强国仍有很大差距。三是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美西方国家加强了高技术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造成我国一些企业无法获得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零部件、软件、先进材料等投入品,从而影响到制造业产品性能的提升。四是一些低水平产能拉低了整体质量。我国市场规模大、需求层次多样,既有追求高质量高性能的用户,也存在大量对价格高度敏感的用户,这就给一些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形成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五是制造业劳动力素质存在差距。制造业产品是由人开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出来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工人存在短缺,而且素质、能力与制造强国的同行相比存在差距。此外,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质量监管不到位,对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偏弱等,也造成一些企业缺少提升产品质量的动力。
记者:在未来发展中,制造业产品质量如何进行“质”的优化?短板应如何解决?
李晓华:制造业产品质量依赖于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第一,要大力增强创新能力。除了国家加大对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通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解决“卡脖子”技术瓶颈,还要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关键生产设备、工艺的水平。第二,要推进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数字化智能化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数智化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优化生产线的工艺参数,增强质量精准化控制和在线实时检测能力,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稳定性和性能。我国在数字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居于世界前列,能够为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支持中小制造企业深耕特定细分产业领域,通过不断投入、持续创新,增强对行业的理解和隐性知识的积累,提高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的性能,缩小我国制造业产业基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四,加强行业质量自律。支持同一细分行业的企业成立行业协会,一方面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行业标准制定;另一方面建立自律规则,自觉遵守国家和行业质量标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第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完善大学、职业学院、技工学校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以政府购买服务、个税抵扣等方式,鼓励企业和员工参加在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生产技能、质量意识。
记者: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制造业发展中,如何以产品质量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李晓华:产业升级从供给侧看是产业向着更高技术、更加高端、更高效率、更加绿色、更高附加价值的方向发展,从需求侧看是向社会提供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产品质量是产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合点,因此产品质量升级也就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首先,产品升级根本上要依靠市场需求的拉动以及市场竞争带给企业的压力。为了实现利润的增长,企业有内在的动力开发更符合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推动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建立商品服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优质产品脱颖而出,进而实现市场份额向高质量产品生产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其次,完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新兴产业领域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的制定。再次,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加大对不符合质量标准产品生产企业的处罚力度,鼓励行业协会商会、新闻媒体、消费者和公众共同开展质量监督,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曝光,完善并严格执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此外,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强对产品质量的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对出现质量问题产品的可追踪、可溯源。开展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培育、遴选一批各行业质量过硬的品牌和企业,及时总结质量建设经验并进行推广。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8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