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印发——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宁夏枸杞”“盐池滩羊”……一个个携带着知识产权“基因”的百亿级产业,展现出宁夏创新发展的美好画卷。如今,知识产权在新时代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正发挥出更大效能。
前不久,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下称《纲要》),提出到2035年,宁夏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保护严格、创造活跃、运行高效、服务便捷、文化自觉的知识产权强区基本形成。
“《纲要》作为指导宁夏未来15年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指示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宁夏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同时对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下称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厅长、知识产权局局长杨少华表示。
纲举目张 强调实效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乡。近十年来,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人均GDP翻了近一番、8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宁夏经济腾飞的进程中,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了多重发展机遇的叠加期,优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窗口期,深化综合改革、强基础补短板的爬坡期,塑造良好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的关键期。针对宁夏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纲要》提出一系列体现宁夏特色的目标任务。”杨少华介绍。
《纲要》紧盯2025年关键时间节点,提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以上,有效商标注册总量达到10万件,精品版权数量达到8000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累计达到15亿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80分以上等5个阶段性发展目标。
为有效落实《纲要》目标任务,《纲要》全面完善和细化了任务举措,围绕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通过建设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励创新发展的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机制、促进转化实施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和氛围浓厚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环境五大重点任务对工作进行全面布局,多个方面颇具亮点。
《纲要》特别注重知识产权工作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宁夏依黄河而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当地发展更具意义。《纲要》基本原则之一便是“生态优先、持续发展”,要求聚焦区域优势资源、重点特色产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为低碳降耗绿色循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优势 激励创新
如何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通过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纲要》作出了科学部署。
从总体要求到专项工程,《纲要》体现了宏观要求与区域需求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了对宁夏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和针对性指导,为全面提升宁夏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纲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促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纲要》具体提出,要深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体系。以质量和价值为标准,改革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迭代升级优化,实现知识产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一站式”服务。
在推进“宁夏智造”实现产业升级方面,《纲要》将产业聚集与平台带动相结合,强化知识产权创新要素聚集。要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挖掘宁夏地理标志资源,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品种繁育基地。推动在重点产业领域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造以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仪器仪表)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为基础的市场化运营体系,创新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在重点工业园区试点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引导知识产权服务链上下游优势互补、多业态协同发展。
《纲要》强调重点突破与体现宁夏特色相结合,提出围绕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六新”产业,葡萄酒、枸杞等“六特”产业以及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六优”产业领域极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区域品牌。通过强化文创产品的版权保护和运用,推动黄河生态、历史、文化融合转化,将山水生态、红色文化、工业遗产等相关资源与市场有效对接,树立“黄河文化”“大漠星空”等具有宁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升宁夏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踵事增华,奋楫笃行。“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锚定《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努力打造西部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坚实保障。”杨少华表示。(实习记者 姜同天 通讯员 胡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