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媒体报道
新华全媒头条:书写人类文明谱系的中国篇章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22/10/12 浏览量:247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题:书写人类文明谱系的中国篇章

  新华社记者

  北京,天安门广场。迎着10月1日的晨光,超过20万名市民和游客早早来到这里,观看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众人齐唱国歌,歌声响彻天空。人们说,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2022年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国际社会从中读出了中国人的自信与荣耀。《今日巴基斯坦报》当天发表的评论说:“在当今充满动荡的国际局势下,中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前进方向在哪里,而且中国人拥有实现其目标的战略和途径。”

  在不懈的奋斗与求索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发展壮大,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进。中国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滋养、形成特色,凝聚团结、和平、进步的共同追求,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更多和谐与安宁,在21世纪奔涌的时代大潮中书写人类文明谱系的中国篇章。

  激扬贯通古今的文明力量

  今年5月底6月初,来自南部非洲6个国家的120名中青年干部齐聚坦桑尼亚。这里的尼雷尔领导力学院正在举办主题为“新时代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南部非洲六姊妹党的探索与交流”研讨班。

  这是2022年6月10日在坦桑尼亚滨海省拍摄的尼雷尔领导力学院教学楼。新华社发(赫曼·伊曼努尔 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何总能劈波斩浪、不断前进?14亿多中国人民为何能创造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是近年来外国政界、学界热衷于讨论的话题。

  在研讨班上,来自纳米比亚人组党的纳坦格·伊泰特说,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令人赞叹,“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力量”。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当代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十四个坚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今日之中国,正以更加坚定从容的步伐踏上新征程,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上不断产生新的发展、新的创造。

  今日之中国,向世界呈现的是一派充满生机活力的文明新气象。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激励14亿多中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举贤任才,立国之本”,选贤任能的制度设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让中国大踏步走在时代前列……传承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中国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有能力反映和阐释中华文明,“如果不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就不可能了解现在的中国”。

  “为了在当代世界发展繁荣,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自己开辟的,而不是循着旧路赶超。”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说。

  中国开辟的这条现代化道路、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自身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博采古今中外各家之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重大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篇章。

  波兰国际问题专家沙法什说,新时代中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范本,提供了可以灵活适用于其他地区并拯救人类文明的真正的解决方案。

  这是在南非北开普省德阿镇拍摄的中国龙源电力集团南非公司运营的德阿风电项目风机(2021年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天然 摄

  秉持和合共生的价值追寻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重要演讲,这样阐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明底蕴。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古训箴言,“国泰民安”“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太平”的社会观念,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印刻着崇尚和平、追求正义的思想理念,至今仍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极为重要的精神滋养。

  环顾全球,这个世界并不太平。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战乱和动荡等造成全球流离失所者人数连年上升,受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2022年这个数字可能首次突破1亿。

  2021年10月5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郊区的发马公司灌装工厂,工人在包装本地灌装生产的科兴疫苗。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历经苦难,中国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过去十年间,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阐释中国的和平主张和安全观念。平实有力的话语,反映了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愿望,道出了中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珍视与追求。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是五个核武器国家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为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为各国在乱局变局中守护和平安宁明确努力方向。中国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在“六个坚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全球安全倡议蕴含东方智慧,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的清晰声音。”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教授马丁内斯说。

  面对乌克兰危机、伊朗核、朝鲜半岛核、巴以冲突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坚持公平正义、独立自主,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始终劝和促谈,主张标本兼治,倡导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架构,为消弭和平赤字、信任赤字持续贡献“和能量”。

  克罗地亚前总统伊沃·约西波维奇说,中国对外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对所有合作伙伴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今天的中国为国际政治格局注入稳定性,深刻影响着全球安全局势。

  肩负共促发展的时代担当

  发展,人类社会永恒主题。为何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在百年变局风云激荡的当下,这些重大问题亟待解答。人类文明演进到今天,迫切需要找到通往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大道。

  “有恒产者有恒心”“不富无以养民情”,人们对发展的追求从未停歇。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始终坚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倡导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为世界通往繁荣未来提供新方案。

  中国倡导的发展,建立在“天下一家”的情怀担当之上。

  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鸟巢”举行(2019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习近平主席这番话,饱含着新时代中国希望与各国人民并肩走上幸福之路的真诚意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多来,一条条“幸福路”、一座座“连心桥”、一道道“发展带”在共建国家不断涌现。习近平主席去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以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为切入点,获得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100多个国家的热烈响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全球发展倡议是一种“宝贵贡献”,有利于应对共同挑战,加速向更可持续和更具包容性的未来迈进。

  中国倡导的发展,建立在“四海流通”的开放精神之上。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各国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无论是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还是解决全球发展难题,习近平主席始终强调在开放中谋发展的重要性。

  更短的负面清单,更优的营商环境,密集举办的国际展会……中国正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2018年12月13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奥伊金斯公园,一名男子从比亚迪电动大巴旁走过。新华社发(豪尔赫·比列加斯 摄)

  面对少数国家鼓吹“脱钩”“断链”,挑动分裂对抗,干扰全球发展大局,习近平主席言辞坚定:“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总会奔涌向前。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携手合作、共迎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

  中国倡导的发展,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之上。

  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共建美丽地球,中国倾听来自绿水青山的呼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的节水梯田模式在埃及得到应用,有效涵养水源;中国技术助力非洲“绿色长城”计划,阻止撒哈拉沙漠南侵;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多次延长隧道、以桥代路,以保护动物家园……多米尼加共和国科学院院士爱德华多·克林格说,中国深知自己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肩负的责任,并采取了果敢的举措。

  复兴号列车通过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2022年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正如巴基斯坦《国家报》的文章所说:“历史得以见证:中国不是通过武器和战争赢得世界尊重,而是通过帮助其他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以及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赢得自己的声誉。”

  追求天下一家的大同愿景

  2022年2月20日,中英文“天下一家”字样造型的焰火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绚丽绽放,为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留下美好的永恒瞬间。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焰火在“鸟巢”上空显示出中文“天下一家”和英文“ONE FAMILY”字样。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天下一家”,是中国人民对八方宾朋的热情祝愿,更是面向人类未来,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国度深沉而恒远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主席说:“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这是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共同未来的呼唤与期待,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与担当,描绘出美美与共、和衷共济的人类文明新图景。

  不同文明如何和谐共处,是习近平主席始终关注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习近平主席倡导下,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国际会议,与多国举办“文化交流年”、开展经典作品互译等,以实际行动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说:“如果世界各国都秉持这样的理念,人类前行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纷繁复杂的百年变局下,能否走好前行之路,取决于各国人民能否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着眼全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主席系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重要思想,反映各国人民的根本追求,昭示历史演进的正确路径,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白俄罗斯前副总理托济克说,中国正是基于对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状态和规律的深刻理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这是来自一个伟大国家的诚挚呼吁,各国应相互帮助、共建家园。”

  这是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郊区的中白工业园(2021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发(中白工业园供图)

  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国际上提出和倡导人民至上、开放包容的民主观,平衡协调、普惠共赢的发展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

  这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无不继承和发扬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明传统,为实现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追求开辟出通途大道。实践表明,中国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条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之路,是一条携手同行、命运与共之路。

  这个新形态,打破了偏颇自负的“西方中心论”,厘清了现代化“单向趋同”的误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在人类现代化道路上点亮盏盏明灯。

  这个新形态,秉持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的精神追求,超越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的陈旧逻辑,在人类文明谱系中绽放和平与希望之光,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富有中国智慧的思想指引和解决方案。

  这个新形态,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不是任何其他文明形态的简单模仿或“再版”“翻版”,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推动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不同文明交融互鉴、多元共生。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断言,作为“一直以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天下文明”,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眺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信心满怀,坚毅自强,将继续同世界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守卫和平薪火,推动共同发展,让文明的光芒更加熠熠生辉,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未来继续前进。(记者韩墨、郑汉根、韩梁、韩冰、陈杉)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