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知识产权诉讼背后的商业决策
来源:IPRdaily 日期:2022/08/29 浏览量:353
“商业决策是影响诉讼行为的起点,诉讼永远是手段而不应是目的。”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潘俊林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供稿:知产新观察

8月21日,笔者受邀在IPR Daily主办的线上沙龙活动中,就“知识产权诉讼背后的商业策略”这一话题,基于个人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感受,做了一个分享。
图片

“知识产权诉讼背后的商业策略”

这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话题。现阶段的国内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价值,并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知识产权与企业商业经营之间的联系。诉讼作为活用知识产权的有效手段,从发起诉讼的起点到整个过程、再到最终结果的考量,都和企业的商业策略息息相关。

这个话题的界定也很清晰。“背后的商业策略”表明了商业在整个知识产权诉讼决策链条中的定位和作用。知识产权诉讼是企业商业策略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实施诉讼也是企业达成商业策略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笔者相信,企业内经历过知识产权诉讼的专业人士都会充分肯定这个话题的价值。因此,笔者想结合自己在企业多年的从业经历和当前律师的工作身份,从不同的角度做一个总结,既是对沙龙中发言的梳理,也是对这一话题的再思考。
图片

知识产权是具体的,诉讼的商业决策也应是具体的

知识产权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但实践中需要进行具体的讨论。

专利、商标、著作权,甚至没有法定类型的其他权益,都可以归于知识产权这一宽泛概念之下。但是,每项权利在类型和实践中的商业特点,都有较为显著的不同。

因此,在谈到知识产权诉讼时,针对任何一项权利展开的讨论,都应该是具体的、是围绕其具体权利类型展开的特定诉讼;相应的,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诉讼,企业也是在不同的经营维度下进行商业决策的。

以下,做一个简单的区分性讨论。


商标

 

商标是很多人对于“知识产权”的最初认知,这是因为商标通常与企业的品牌相关,不仅标识了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来源,甚至是企业高品质、高技术的代言。

好的商标,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停打磨,通过将企业的优秀产品与商标不断关联,为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增值带来收益。与品牌相关的好商标是难得的,而市场上也总会有很多同行企业期望通过“沾沾光”的方式,在自己的产品“不够好”的时候,通过引发消费者对其他知名商标或品牌的联想,来提升自己的销量。此时,商业决策的出发点,往往是通过维护品牌的正统性来保证产品的认知度和销量,通过商标的侵权诉讼进行维权就具有了现实的价值。

当然,商标诉讼的发生,还有很多不同情况和考量。相应诉讼行为背后的商业策略,体现了商标在不同的商业场景下使用时的具体特点。例如,To B公司(面向其他公司进行经营活动)和To C公司(面向一般消费者进行竞争获得)对商标的态度,甚至利用诉讼进行维护商标乃至品牌的考虑就截然不同。


图片

比如,三星是一个知名的品牌,但是,三星显示大家可能并不熟悉。然而,这家公司在全球显示屏的诸多细分市场上都排在靠前的位置。这是因为,三星显示属于To B的公司,过硬的产品实力尤其是技术势力,比通过商标积累出的品牌认知度更加重要,当手机屏幕装载于手机上时,黑黑的一块面板通过出色的显示品质为产品代言,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在上面再打一个商标。


再举个例子,高通公司大家肯定不陌生。如果一款手机上装配有高通的Snapdragon芯片,那肯定是高性能的代表。虽然高通也是一家To B的公司,但是,高通在一般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则要高很多。这种情况下,维护品牌的和企业名称的正统性就变得十分重要。多年前,高通公司还曾因为企业名称重名,起诉过另外一家也叫高通的中国公司。



著作权

在很多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中,著作权是某些企业的重要资产。
 
例如,在互联网视频领域,当某家公司买断了一个著名赛事或节目的独家转播权后,通过将相应内容控制在自家平台和渠道上播放,为公司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对内容分发渠道的控制就成了这家公司商业运营的基础,相应的商业策略也会围绕这一点展开。如果这些内容被其他平台盗用,与著作权相关的诉讼就可能大量发生。这一行为,显然也与著作权的特定类型和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有关。


专利

 

同为知识产权范畴,与商标和著作权相比,专利的差异化更加明显。
 
专利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法律武器:在技术大发展的当下,很多领域或者行业处于专利丛林之中,既有可能遭到他人的专利诉讼,也有可能在与其他企业的商业摩擦中作为武器发起进攻。在专利具有双重属性的情况下,对于专利诉讼的理解也随着不同的商业决策和商业场景而变化。

图片

例如,苹果公司就持有大量的专利,但他们很少会主动发起专利诉讼。假设,某个安卓品牌手机用到了苹果公司的某项专利功能,苹果公司会主动起诉吗?大概率不会——因为两个产品可能仅因操作系统的差别(ios系统和安卓系统),在市场和用户群体上就产生了区分,苹果完全不需要利用某个专利去打击安卓手机的厂商,以获取相应的市场份额。


除了苹果,很多持有大量专利的科技公司同样如此:持有丰富的专利,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激进的诉讼态度。相反,通过业务上的经营赚取利润、做好生意往往是这些公司的首要选择。而专利诉讼在这种情况下,就在商业决策中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备用性的商业竞争手段。

但是,在涉及专利的细分领域,例如,当谈到标准专利许可这一业务时,因为许可背后的巨大商业利益,专利相关的诉讼又会变得激烈和活跃。

综上可知,知识产权诉讼背后的商业策略不是只有唯一答案的话题。知识产权具体类型的不同、企业所涉及的行业不同、企业的业务模式不同,都会对知识产权诉讼的商业决策产生具体的影响。

图片

图片

诉讼背后的商业决策和具体的商业环境具有关联

以上从商业模式和知识产权类型角度对诉讼做了一个讨论,而对于具体的诉讼事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商业决策和商业环境的关系再做展开。

首先,要认识到诉讼是具有两面性的,既作为原告发起诉讼和作为被告应对诉讼是截然不同的。从两面进行观察,可以进行更加清晰的讨论。

以专利诉讼为例,在笔者眼里,真正强悍的企业诉讼团队是总能在被诉时,帮助企业取得胜利的团队。

这其中也体现出这一类企业的商业策略。概括而言,这类企业往往更加在意商业运营,期望通过做生意来赚取利润,诉讼从来不是企业获取盈利或超额利润的手段。通过在一个个案件中取得胜利,是为了彰显了诉讼能力,打消市场上那些期望从这些企业身上赚取不合理利益的对手,也在商业运营上维护了企业经营的安全。从世界范围看,很多优秀的科技型企业都有这方面的特质。

当然,即使作为被告,是否坚持在所有的案件中一战到底,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例如,很多全球性的公司,在中国会拒绝与那些试图利用诉讼要钱的公司达成和解;但在美国,诉讼中的和解则较为常见。这里面也会有对诉讼成本的商业考量和对当地诉讼环境的考虑。

而对于那些试图主动发起诉讼的原告公司,其诉讼行为也同样应该基于具体的商业决策进行判断,这其中同样会受到具体的环境、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以近年来较为吸引眼球的IPO狙击事件为例,在中国的科创板推出后,企业有了更丰富和灵活的融资渠道和平台;但是,结合具体的科创板上市政策,又给知识产权诉讼,特别是专利诉讼提供了价值发挥的空间。在竞争公司上市前,通过发起专利诉讼,可以使得等待IPO过会的公司因不符合上市要求而终止IPO进程,通过诉讼阻碍对手发展,从而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

除此以外,如医药领域的专利链接等具体制度和特定商业环境,也为如何看待专利诉讼这一具体的知识产权诉讼类型增加了考量因素。

图片
图片

达成诉讼决策的个人因素也是需要考虑

在从事律师职业之后,笔者开始接触更多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不同公司决策过程中,不同决策人员对诉讼的影响。

事实上,任何公司的决策都是某个管理节点上具体人员的决策,因此,客观而言,不存在公司决策这一情况。然而,管理的链条上,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管理人员往往具有不同的商业思考,对诉讼的考量和决策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图片

分享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A公司在与B公司的商业合作中,将软件和硬件的保密信息披露给了B公司。但是,B公司因为不规范的经营造成了这些保密信息的泄露。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