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媒体报道
赋能创新提速 推动成果惠民(知识产权报)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日期:2022/06/30 浏览量:273

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当前,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数据信息利用意识日益增强。”6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有关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介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紧紧围绕创业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呈现出以公共服务支撑高质量创新,以助力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局面。

便利化、规范化、标准化 让服务惠及人民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为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基础性服务的行为,便民利民是对公共服务的重要要求。

织密织牢公共服务网是实现“便利化”、打通服务创新主体“最后一公里”的基本保障。“截至今年5月底,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地区实现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为39.6%。建设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国家级重要网点269家。”王培章介绍,知识产权业务“一窗通办”正在稳步推进,受理窗口已覆盖所有省会城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大幅提升。

“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各类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的初步实现,让“便利化”落在更实处。以商标网上申请为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副局长李昶介绍,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坚持“应上尽上”,已有37项业务实现网上办理。通过中国商标网,申请人可以享受商标查询、缴费、公告、裁文公开等“一站式服务”。截至今年5月底,商标注册业务网上申请率达到99.45%,网申用户数量达到27.9万人次。

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是顺畅开展各项工作、充分释放服务效能的重要基础。今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第一版)》公布,全国23个省(区、市)已发布省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推动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面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网点已开放共享51种标准化数据,近期还将出版《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利用指引》,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的标准化水平。

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 让人民认可服务

多元供给、差异施策、凸显特色,不断满足创新主体的各类需求,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打牢地基才能起高楼,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的“底子”必须要打好。王培章介绍,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省级和地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为骨干节点,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为重要网点的立体化、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供给也在不断强化,维权援助服务机构已达到1300家。

为不断满足创新主体多元化、差异化需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查缺补漏”,精准施策。比如,靠前发力支持创新。“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运用优先审查、快速审查、集中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专利申请‘一网通办’、咨询电话‘一号对外’,全面推行专利电子证书;为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救济措施,开通涉疫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魏保志介绍。

为了强化信息支撑,丰富产品供给,王培章介绍,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为枢纽,以新一代专利检索分析系统、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专利数据服务系统为主要载体的“1+3”模式信息公共服务产品组合。各级各类智能便捷、功能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已成为创新创业主体“找得到、学得会、离不开”的得力助手。

结合实际需求,立足地方特色,多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纵深推进。“北京市已经建立起特色化的‘1+17+N’多层级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周立权介绍,“1”是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17”是在各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17家区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区中心,“N”是在重点园区、孵化器设立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政府主导、多方联动、需求导向、示范引领”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北京模式”正在扎实推进。(记者 李杨芳)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