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振(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是时代赋予社科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回答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何展现、如何推进四个基本问题,才能实现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基础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进一步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何以必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必然要求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当代社会发展和实践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是回答当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必然要求。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是推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动因。
所谓“中国之问”,主要是指新时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如何回答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问题显得极为迫切。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每一次伟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答“中国之问”更需要以自主知识体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确保以中国之理指引中国之路。
所谓“世界之问”,主要是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所未有,如何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需要中国智慧。当今世界面临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和世界性难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失衡带来的国际政治格局重组和社会治理困境,都需要各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出“新药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即用中国智慧回答世界之问。
所谓“人民之问”,主要是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决定了如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关系民生福祉、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命题。从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人民至上逻辑。回答“人民之问”,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向世界阐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知识体系和实践遵循。
所谓“时代之问”,主要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如何推动中国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这一伟大跃迁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根本价值在于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在研究真正的时代问题中回答时代之问。当今时代两大制度激烈竞争态势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实践已经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尚需在思想理论层面继续回答“时代之问”,让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话语力量。
何以可能: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坚实基础
哲学社会科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回答时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和推进理论创新中彰显自身价值。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无疑为我国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丰富资源。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丰富的思想道德、政治理念、价值追求、人格修养、社会理想等文化内容构成了极为丰富的知识资源。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在推进文明赓续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准备了直接的思想资源知识储备。三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理念,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自主建构中以开放姿态凝聚整合丰富资源。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实践基础。一方面,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和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形成了一大批成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愈益彰显,这也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因素。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现实能力。这一现实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即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并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推动实现传统赓续、现实创造和文明互鉴;三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能力,自觉围绕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紧扣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伟大实践和反映时代特征来深化研究,在精耕细作中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何展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独特内涵
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说到底是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贯通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实践和未来发展,以知识的方式阐释好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以赓续文明、创造思想和立足实践的方式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式,实现中国人民意义世界、民族图景和世界愿景的内在统一。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是汇通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并建构起以价值目标、内在机理、制度载体和行为模式等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有着自己的独特内涵,具体如下:
一是中国性与自主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样的论断对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样适用。以中国场域为基本范围,以中国实践为基本依据,以中国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真正形成原创性的知识体系。针对当前用西方理论模型和知识体系来解释中国经验事实,甚至出现“削足适履”的情况,我们更要强调中国性和自主性的统一,需要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更多主体性、本土化和有竞争力的中国自主理论,展现世界知识体系建构发展大进程、大历史之中的“中国担当”。
二是知识性与体系性的统一。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仍存在知识分散化、碎片化等问题,尚未能完全建构起系统化、自主化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要明确这一知识体系的主题主线、核心要义、重要范畴以及具体对象等,对其中关涉的意义系统、价值系统、符号系统以及知识生产、运用、创新等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在形成体系化知识过程中,重点在于统筹推进“三大体系”与知识体系之间的互动建设,即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以“三大体系”建设为理论基础和支撑,“三大体系”建设应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中心内容。
三是创新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作为一种“进行时态”的活动,既要在推动原有知识体系发展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也要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中“与时俱进”,在持续发展和深入研究中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走向系统化、前沿化,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可以说,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就是在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各个学科的范畴、概念、理论体系,通过量的不断扩展和质的不断提升,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中最终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自我更新和发展完善。
如何推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使命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的历史叙事、社会分析和当代实践的有机融合,进而在总结中国经验、创新中国实践中不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推动重大学术成果国际化传播。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任何哲学社会科学都是有立场的,都摆脱不了意识形态属性。我们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去反映和表达其意志、利益与要求,让知识体系真正来源于人民实践、服务于人民生活。为此,必须解决关乎人民群众生活的“真问题”“新问题”“大问题”。深入人民群众当中,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讲清说深谈透,把人民创造的经验总结提炼升华,围绕人民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引导广大人民成为党长期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第三,坚持提升原创能力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强化原始创新,坚持自主性知识生产和理论创造,坚持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特色化发展,着力融通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持续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注重人才创新,打造高质量人才研究队伍,为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提供智力支撑;推动体系创新,即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在融合本土视野、世界视野、历史视野、当代视野和未来视野中提升知识体系对“中国特色”和“世界共性”的阐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