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媒体报道
以中国与时代为观照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来源:光明网 日期:2022/06/13 浏览量:254

作者:沈壮海(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强调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几年来,不同层面对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平台构筑、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都不断加大。在高等教育领域,传统的文科强校你追我赶,许多理工类高校也纷纷结合学科特点努力在文科领域涵育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中国学术繁荣发展的战略引领,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学界的内在自觉。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点、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并系统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法论原则。在新时代,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即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贡献力量,在这一方面,我们都应有更强的自觉、更扎实的努力。与此同时,还要看到的是,在新时代,人们对思想理论方面的优秀著作需求越来越强,要求也越来越高。写出高质量的思想理论著作,就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者们应有的学术担当。拿出的论著,有没有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出深入系统的学理讲解?有没有抓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提出的、人们关心关注的真问题、新问题?有没有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语讲出我们理论和实践故事的精彩、揭示其间的深层逻辑?如此等等,这些都关系着我们的作品有没有足够的分量、能不能赢得读者。判断一部思想理论著作质量的重要标尺,就是要看它是否做到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增进原创为根本着力。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原创性问题。他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些年来,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中国、观察世界,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铸精品力作、发真知灼见,学界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以增强主体性和原创性为内在自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的探讨和建设不断深化;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也不断推出。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归根到底,是交融一体的,而非相背相离的。“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二者如辅车相依而不可离。学而不足以应用于术者,无益之学也;术而不以科学上之真理为基础者,欺世误人之术也。”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探索中,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这是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了更深入的、原理性的认识,则进入了基础研究的层面;对已经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基础研究成果有了深入的、通贯的掌握,以此观察分析具体的现实问题、新遇见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这就又由基础研究进入了应用研究。从起始意义上讲,应用研究更具有前提性。任何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基础性研究,都由实践中来,都不可能是脱离实际的苦思冥想的结果,都以应用研究为其起点。在学术积累、知识进化到今天,同时新实践、新问题也不断发展和产生的背景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等重要,真正高质量的基础研究,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顾世上冷暖的;而应用研究,如果不能高质量地发挥作用,或者为基础研究积累素材和经验,也无以称得上是有意义的、真正的应用研究。切实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自主而又具有广泛影响力、引领性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有力地构建起来。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植根实践为根本路径。实践是理论之源、学术之本。脱离时代、游离实践、闭目现实,学术也就失去了发生的根本、发展的动力,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条件。也会有人误以为,与现实保持距离的学术,才是真学术。实际上,割裂与现实的联系,不仅不能增加学术的高雅与纯粹,反过来,还会使学术气血不足、血脉不通、苍白乏力。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许多学术名著,他特别指出: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他还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我们中国学者对研究中国有更深的情怀、更强的自觉,强化对中国系统而有深度的研究。研究中国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却是其核心内容,是中国学术活力、底气赖以存在之基,是中国学术安身立命之所在,是中国学术从容面对世界之所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有关怀人类的胸襟和气度,但服务中国是其应该担负的神圣使命。中国学术的繁荣进而中国学术的生命力、影响力、话语权,与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自觉和定力、能力和水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汇聚哲学社会科学界最广泛的力量,自觉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