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媒体报道
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来源:光明网 日期:2022/05/17 浏览量:297

作者:李雯轩(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重大突破性技术的主要载体,也是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所在。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看,以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快速增长,成为在宏观经济“三重压力”下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有力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具有战略先导性、经济主导性、技术传导性,一直以来占据各国产业布局的核心地位。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赢得国家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当下,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重塑各国比较优势、改变全球竞争格局,不仅提升了知识和技术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产业发展“弯道超车”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必须通过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竞争先机。其次,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引领性作用。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正在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转向新的集约型增长,迫切需要找到新产业、新引擎、新模式促进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较强的创新技术应用性、较广的产业协同带动性和较大的消费需求引领性,可以作为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双升级”的动力源。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具成效,但也不能忽视新旧动能更迭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一方面,新动能的形成需要长期持续进步的技术投入作为支撑。从三次工业革命历程可以看出,虽然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系统性、颠覆性变革,但新动能培育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突变的过程,而是一个前沿技术不断迸发、渐进作用于社会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会不断涌现新产业,也会因新技术的应用改进传统产业的工艺流程、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等,并在变化过程中形成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孕育新的市场和消费需求,最终完成新动能对旧动能的替代。这意味着在新动能形成之前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前沿技术应用的产业环境。另一方面,技术的升级演进并不是线性的,尤其当前沿技术进入“无人区”后,可参考的技术路径和经验较少,一旦选择错误的技术路径,不仅会浪费前期的巨大投入,还可能使国家丧失在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预见何种技术路径可以成功,也无法将资源覆盖所有技术路径,因此必须为前沿技术研发创造一个宽容失败、鼓励试错的创新环境。还要看到,当前“逆全球化”冲击加剧和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更为关注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不仅出台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还试图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有关键核心技术和环节,给国际技术交流合作造成诸多障碍,在这方面我国也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产业发展形势。

  因此,培育壮大新动能、引领未来发展,重点在于有效引导、推动优势资源和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关键在于加快形成宽容试错、激发创新动能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壮大层次多样、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

  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支持,统筹完善政策供给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完善产业政策供给机制,提高产业政策与区域、财税、金融、土地、知识产权等其他政策的协同程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聚集的政策体系;要加强对前沿技术和产业的宏观统筹,大力开展技术研判、识别工作,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采用多种方法量化分析国内不同产业领域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赶超难度、追赶速度等,为企业技术路径选择提供智力支持;要完善人才管理、评价、引进体系,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科研自主权,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的资源投入力度,吸引更多人才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另一方面,要打造宽容试错、激发创新动能的创新生态。一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和关键环节,整合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推动创新。短期可利用“揭榜挂帅”方法攻克影响我国新动能培育的“卡脖子”技术和生产环节;长期则可加大对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通过设立不同功能和类别的孵化器,健全知识产权运营和孵化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二是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投入公共研发平台、区域创新中心等,补齐产学研结合的短板。三是完善知识产权融资体系建设,保护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知识产权资产,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的动力和活力。

  与此同时,还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宽松普惠的市场环境,培育壮大有竞争力的创新主体。既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还要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精耕细作,培养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既要从产业链上下游领域着手构建跨产业、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联盟,建设产业链扶持发展基金,还要从稳固产业链、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角度整合大中小企业创新工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合作开展前沿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