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当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圆满举行,为全球观众奉献了一场超乎想象、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无论是数字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展示,还是前沿技术支持下的奥运会传统环节变革,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当代中国科技自强、文化自信的喜人变化。
虚实结合制造“中国浪漫”
开幕式上,所有人翘首以盼——时隔14年,奥运五环将以何种方式在鸟巢再次升起?冬奥会的冰雪主题又将如何映现其中?
只见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逐渐晕染开来,幻化为黄河之水骤然倾泻而下,在整个场地中奔腾涌流。随后,水面凝结形成一块巨大的“冰立方”,24束激光在上面雕刻出过往23届冬奥会的场景,最终定格在北京。伴随着6名冰球运动员的交锋,一颗冰球来回撞击,带动激光在“冰立方”上更加激烈地雕刻,冰花四溅,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逐渐雕刻成形,破冰而出。这个璀璨唯美又创意十足的出场方式,点燃了场内外的热情。
自由延展变化的空间结构、绚丽逼真的视觉效果,这是科技美学所表达的东方文化自信。
鸟巢中央的两块超大LED显示屏是这场科技美学的完成主体。“两块LED显示屏相互配合,不仅能完美呈现各种特效,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使用,还可以颠覆传统演出舞台的空间结构,变换成多面凸屏,延伸画面,营造空间感,打造出数字化高端演艺视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介绍。
记者了解到,这两块LED显示屏由国内屏显科技企业京东方提供技术支持,超大规模的光学校正算法可对每个显示画面进行像素点级的光学校正,呈现出100000:1超高对比度、3840Hz超高刷新率,以及29900×15096超高分辨率的超高清画面。同时,通过搭载京东方自主研发并已孵化出多项成熟专利技术的超大规模显示模组控制与同步系统,还可以实时捕捉演员行进轨迹,实现画面与演员的无缝互动。
开幕式能实现对现场冰球运动员的流畅跟踪、对激光射线的及时捕捉,这些都离不开数字化工程信息的应用。“在人形跟踪和激光雕刻的过程中,需要详细点位信息,为此我们反复预演收集了几万个画面,然后通过数字化编程和自主开发的程序,将激光点位转化成数字信息,以此实现人形、激光、灯光跟踪的同步,保证一秒不差。”王志鸥介绍。
总导演张艺谋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定下的基调,就是以“数字科技”为载体,以“传统与创新结合”为立意,用视觉艺术向世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故事。在一系列软硬件技术的高度协同和完美配合下,科技之笔潇洒挥写出“中国浪漫”。
“微火燎原”传递创新理念
“绝对超乎想象”,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导演团队在彩排中,对于此届奥运主火炬和点燃方式的一致评价。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主火炬点燃仪式,没有“点”的过程,也没有盛大的火焰,只有一团“微火”。令人惊讶,又如此动人心弦。
2008年,中国体操运动员李宁“飞檐走壁”点燃火炬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导演团队翻看了2008年的技术资料,发现李宁点燃的主火炬,一小时大概消耗5000立方米燃气。为了维持它的巨大火焰,鸟巢专门配备了一个燃气站,日夜不停地为它输送燃料。
作为当时的总导演,张艺谋看到这个数字也不禁吓了一跳。这个点火方式足够庄严雄伟,但它显然不再契合如今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低碳环保理念。经过导演团队与国际奥委会的反复协商确认,最终,人们看到了一捧被冰晶环绕的、以清洁氢能源作为燃料的“微火”,在黑夜里熠熠生辉。它产生的碳排放量,大概是之前的五千分之一。“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传达的低碳环保理念是如此清晰。”张艺谋说。
“微火”虽微,但举足轻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下称五院)运用成熟的航天器试验验证技术,用时半年反复测验点火仪式的各个环节,确保可靠、顺畅。主火炬的燃料为氢气,氢气瓶的安全存储是试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此,五院充分利用具有防爆功能的航天器推进剂加注间,增设强排风系统,每日由专人负责检查,保证氢气瓶的存储和使用过程安全可控。为了满足主火炬台及其吊挂机构的安装要求和试验要求,五院还对平时主要用于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测试的冲击试验塔架,进行了机械结构和电力系统适应性改造。同时灵活运用降落伞设计技术等,为主火炬台防护网的布置增加了层层保障。在精益求精的航天精神保障下,这炬“微火”又在奥运会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鸟巢又一历史性的一刻,技术流光溢彩,“微火”亦可燎原,一朵“燕山雪花大如席”,是中国用更加世界化的词汇传递出的大国责任与创新理念。(本报记者 李杨芳)